
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计算机(大数据)学院“候鸟归巢”实践团赴安徽省淮南寿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防汛一线,走近航运第一站,“候鸟归巢”实践团赴寿县正阳关航运公司,慰问防汛一线干部职工并送慰问物资。成员们抵达后,走进公司驻地,听工作人员结合防汛形势图讲解航运人在汛期核心任务。此行让成员们了解航运公司关键作用,被一线职工奉献精神打动。指导老师张琳琳、张贵强表示,这是表达敬意、让青年学子认识国情的机会,将激励同学转化感动为成长动力。(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工作人员合照)深化合作,共谋发展随后,实践团队赴寿县正阳关镇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团队与镇党委宣传委员程少龙等开展座谈交流并举行实践基地签约仪式。双方围绕组织联建、人才共育、科技赋能、文化振兴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共识,将定期开展志愿服务、专题研讨等活动。此次校地合作既为青年学子搭建了实践平台,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勇担使命、服务基层的青春风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传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大学生在社会课堂中感悟文化魅力、贡献青春力量。近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漆扇承梦队在王笑笑、温馨、缪玲丽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合肥市肥西县丰乐镇三里村、肖家桥村、三河古镇等地,围绕 “漆彩肥西,扇绘华章 —— 传承非遗漆扇文化” 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图为实践团与指导老师合影) 扇骨泛着竹的温润,颜料似彩虹落于瓷盘。团队志愿者们执起孩童的小手,示范上漆的秘诀,指尖的温度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接力。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扇面跳跃:有的将巢湖波光化作群青,有的把村口老树绘成浓绿,颜料蹭在鼻尖,像颗俏皮的朱砂痣。团队成员穿梭其间,袖口沾着颜料却笑意盈盈,每一抹色彩都是童心与传统的碰撞。(图为漆扇制作教学现场) 社区内,团队志愿者及指导老师现场示范制作技艺,指导村民与孩子们分组实践,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在扇面上绘出乡村美景与心中梦想,让漆扇成为承载文化与童趣的载体。同时,团队推动漆扇




本网讯 2025年暑期,机械工程学院“傩韵贵池,青年传薪”实践团在指导老师汪倩雯带领下,赴“中国傩戏之乡”池州开展文化传承实践,开启了一场与千年傩魂的对话。 叩响傩文化之门,实践团首站探访池州市博物馆与秀山门博物馆。在傩面具雕刻传承人姚维耘的工作室,学子们目睹了匠人双手的沧桑与技艺的坚守。姚师傅的木雕作品凝聚着对傩文化的深情,青年们在他的指导下尝试雕刻与上色,体会力道与神韵的微妙平衡。(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秀山门博物馆前合影)(图为姚维耘师傅向实践团成员讲解各式傩面具神态)(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姚维耘师傅指导下为傩面具上色)随后,机械学子深入茅坦山湖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茂华爷爷的古朴庭院,成为实践团情感升华的熔炉。他语调平缓却字字千钧,将傩舞的起源、家族的坚守娓娓道来。在唐爷爷的得意门生唐志杰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褪去初时的青涩与拘谨,身着傩服全神贯注地模仿着傩舞。(图为唐茂华爷爷向实践团成员讲解傩腔)(图为传承人唐志杰教实践团成员傩戏的基本动作)(图为实践团成员身着傩服合影)最后一站,刘街傩




7月12日,芜湖市三山区人社局副局长张媛、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处处长朱文超一行莅临我校,就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创业服务及创业培训等工作开展专题调研。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骆琼、紫云英创新创业学院创业管理主管左红娟、综合办主管王静月等陪同调研并参与座谈。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我校双创中心展厅、双创分中心及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深入了解学校"三层金字塔"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成效。在双创中心展厅,王静月详细介绍了我校近年来在学科竞赛和专利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双创分中心内,调研组目睹了学生团队热火朝天的项目研发场景;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里,暑期留校创业的学生团队向调研组展示了项目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图为参观双创中心展厅)座谈会上,左红娟从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我校创新创业工作特色:一是构建"课程-实践-孵化"全链条培养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二是打造"创客大赛""创业沙龙"等品牌活动,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三是深化校政企协同,与湾沚区共建芜湖紫云英创新创业学院,打造区域双创高地。与会人员还就孵化载体运营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锤炼青年学子的坚韧意志,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管理工程学院“立夏烽火传承队”队长及指导老师结合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组织队员赴金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以及团队成员共9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图为启程前合影)红军广场启立夏新章,烈士名录传红色烽火红军广场庄严肃穆,铭刻着金寨作为革命老区的厚重红色基因。实践团成员肃立广场,仰望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塔,耳畔仿佛回响起起义的号角。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中,那段风起云涌的烽火岁月清晰呈现:立夏节武装起义的英勇壮举、艰苦卓绝的游击作战、前仆后继的牺牲奉献,无不彰显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驻足烈士名录墙前,凝视镌刻的英名,先辈们为信仰献身、为人民求解放的崇高形象如在眼前。红色根脉在历史的回响中赓续不断,革命精神在深切的缅怀里薪火相传,激励学子铭记历史、勇担使命。(图为实践团参观红军广场)梅山坝顶观水利雄姿,坝堤脚下思岁月峥嵘实践团成员步入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大数据)学院“踏寻先烈足迹・赓续铁军精神”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活动涵盖红色教育、校地合作、关爱留守儿童等多个方面,成效显著。瞻仰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第一站,实践团前往皖南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全体成员庄严肃立,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回荡陵园。通过敬献鲜花、参观皖南事变陈列馆,同学们深入学习了新四军将士的英雄事迹,深刻感悟革命先烈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图为实践团在皖南烈士纪念碑下宣读入党誓词)(图为实践团皖南事变陈列馆合照)追寻铁军足迹,感悟革命历史第二站,实践团参观了新四军军部旧址和陈家祠堂(军部大会堂)。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通过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重温了新四军在云岭时期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事迹。下午,实践团在云岭社区举办爱国主义宣传会,通过红色故事宣讲、革命歌曲传唱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地区文化发展繁荣与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深度融合,2025年7月14日,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与黄山市黄山区团委开展联合共建活动。共青团黄山市黄山区委书记胡朝建、学院党支部老师章丽娜和学生代表陶思婷、汪明霞等出席本次活动。活动伊始,胡朝建与章丽娜简单介绍双方支部情况,立足双方实际,有效整合双方在党的建设、产教融合等不同方面的资源优势,商讨共建事项,签署了《联合创建活动协议书》标志着校地联合创建合作进入新阶段。(图为现场签约)经过深入交流,双方同意以党的相关精神为指导开展“联合创建”活动,依党建统领等原则,围绕理论学习、品牌同筑、组织同建服务同行等方面展开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党员教育学习、知识竞赛、学习分享以及专题支教研讨活动。本次共建活动是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着力强化党组织主体作用发挥、有效激发学生党员队伍活力而开展的重要举措。未来,我院将与地方深化长效合作,以更主动的姿态拓展基层党组织功能维度,携手推动党建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春的脚步与奉献的热忱。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民情通达,‘星火’暖心”实践团怀揣初心与使命,通过红色教育、文化体验、社区服务、支教帮扶及基地共建等多样化形式,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以红色教育铸魂、以文化体验润心、以社区服务惠民,用实际行动书写青年担当,让温暖的“星火”在基层大地闪耀。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大别山精神第一站,“民情通达,‘星火’暖心”实践团走进六安市皖西烈士陵园内的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启红色研学之旅。在讲解员引导下,成员们依次参观“辉煌历史”“浩气长存”“将军摇篮”“鸿运流长”等展区,通过史料、实物与影像,系统了解大别山革命历程,缅怀舒传贤、高敬亭等先烈及108位皖西籍开国将军的事迹,感受“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同时见证新时代大别山的发展新貌。(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纪念馆)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表示,革命历史是照亮青春的星火。他们将带着此行汲取的红色养分,在暑期基层实践中践行“民情通达,星火暖心”的初心,把大别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