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春的脚步与奉献的热忱。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民情通达,‘星火’暖心”实践团怀揣初心与使命,通过红色教育、文化体验、社区服务、支教帮扶及基地共建等多样化形式,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以红色教育铸魂、以文化体验润心、以社区服务惠民,用实际行动书写青年担当,让温暖的“星火”在基层大地闪耀。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大别山精神第一站,“民情通达,‘星火’暖心”实践团走进六安市皖西烈士陵园内的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启红色研学之旅。在讲解员引导下,成员们依次参观“辉煌历史”“浩气长存”“将军摇篮”“鸿运流长”等展区,通过史料、实物与影像,系统了解大别山革命历程,缅怀舒传贤、高敬亭等先烈及108位皖西籍开国将军的事迹,感受“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同时见证新时代大别山的发展新貌。(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纪念馆)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表示,革命历史是照亮青春的星火。他们将带着此行汲取的红色养分,在暑期基层实践中践行“民情通达,星火暖心”的初心,把大别山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基层实践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振兴,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青春飞扬・基层筑梦”实践团赴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巩店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涵盖留守儿童关爱、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计算机基础技能教学和实践基地授牌等内容,展现了安信工学子服务基层的青春风采。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第一站,实践团走进巩店镇红色交通纪念馆,在交通站管理员郇子云的讲解下,深入学习了抗日英雄孙长凤、汝新亮等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重温涡北抗日根据地的烽火岁月。随后,成员们在巩店镇农业技术站负责人王付民的带领下,实地考察周边村庄,了解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实践。通过沉浸式学习,实践团深刻感悟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坚定了助力乡村发展的信念。(图为郇子云向实践团讲解)(图为活动全体成员合影)关爱留守儿童,传递温暖希望第二站,实践团来到巩店镇向阳社区,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成员们通过防溺水知识讲解、绘画课堂与计算机科普宣传,为孩子们带去知识与欢乐。活动中,孩子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引领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智净乡源 慧通清流” 实践团于2025年7月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且意义深远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打造实践育人阵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实践助力。(实践团成员与公司代表合影)产学研交流,共建实践基地“智净乡源 慧通清流”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前往芜湖市湾沚区安徽领嘉管道实业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产学研交流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学习,更是一次深入的产业研究与知识探索之旅。(实践团成员参观公司生产车间)在企业现代化生产车间内,公司的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详细展示了从原料配比到成品检测的全流程生产线。“这种新型复合管材采用纳米改性技术,抗腐蚀性能提升40%,使用寿命可达50年。”工作人员指着正在生产的管材介绍道。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不时就管材连接技



本网讯 近日,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的13位学生满怀热忱,奔赴鸠兹湾艺创共富乡村,开展了一场主题为“艺韵流淌鸠兹湾,共富花开创美村”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探索鸠兹湾“艺创共富”模式背后的成功密码。当日,学生们抵达鸠兹湾后,便受到当地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随后,工作人员驾驶观光车,带领学生们开启参观之旅。观光车缓缓前行,沿途风光如画。在观光途中,广袤的田野映入眼帘,大片水稻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这些水稻是鸠兹湾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成果,当地通过科学种植和管理,不仅实现了粮食的丰收,还打造出优美的田园景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同学们还了解到,鸠兹湾曾举办过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节期间,这里热闹非凡,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展示着丰收的成果,各类民俗表演、农事体验活动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乡村的活力与魅力。实践团队还参观了乡村供销社,在乡村供销社内,琳琅满目的农产品摆满货架。这些农产品大多来自当地农户,通过供销社的统一销售,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同时也让游客能够方便



本网讯 近日,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英语 2303 班 “不啻微茫,造炬成阳” 实践团怀揣着服务基层的热忱,来到湾沚区永丰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三下乡基层服务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担当,将青春力量注入社区发展。(图为志愿团成员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合影)社区的安全稳定是居民生活的基石,交通秩序更是其中关键一环。实践团成员们深知这一点,积极投身到落实安全区的交通整治工作中。在社区人员的宣讲下,实践团成员们懂得交通安全宣传行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夏季是溺水事故高发期,实践团志愿者为社区青少年开展防溺水主题宣讲。志愿者通过真实案例讲解、现场演示急救方法,让社区居民掌握了实用的防溺水知识。实践团成员们还和居民们一起制作防溺水宣传画,在画笔与色彩的互动中,将安全意识深深植入居民们心中。这种守护生命的责任担当,正是青年应有的模样。(图为志愿团成员开展防溺水活动宣讲)七月是党的生日,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践



本网讯 “青春跃动花鼓行,三下乡实践初心”为探寻凤阳非遗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管理工程学院“鼓韵飞扬”实践团队走进凤阳县府东社区,围绕“品鉴凤阳花鼓”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传承凤阳非遗红色文化。(图为实践团合影)“探凤阳非遗,品文化传承”。实践团首先抵达凤阳县文化馆,刚到文化馆,团队成员们便被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吸引。在这里,大家了解到凤阳花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凤阳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寄托。它起源于明代,最初是人们表达情感、诉说故事的方式,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展区一隅,巨大的凤阳花鼓尤为醒目。鼓身红底金纹,绘有绚丽凤图,旁边的展板详细介绍其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传承故事。不远处,凤画展板上,色彩斑斓的作品展现着凤凰的灵动神韵,与凤阳花鼓的艺术风格呼应,共同构成非遗文化的视觉盛宴,让实践团成员沉醉于凤阳非遗的独特魅力。 (图为听讲解员讲解凤阳花鼓的历史)走进文化馆的排练厅,一场充满活力的凤阳花鼓排练正在进行。宽敞明亮的空间里,整齐排列着身着轻便服饰的



“青衿入郢躬耕夏,振乡兴韵自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安徽信息工程“财智播绒,振兴乡韵”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在7月走进马郢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借助“文化赋能+直播带货”的模式,为乡村振兴增添青春动力,奏响了一曲校地协同助力振兴的乐章。(图为实践团与指导教师的合影)“绿稻翻波映夏光,荷风送爽绕村庄”。第一站实践中,实践团队前往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的马郢村,实践团队前往长丰县马郢村,这是一个以“乡村振兴样板”著称的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同时也是充满田园诗意的宜居村落。村门口有一匹骏马跃起的雕像。骏马身姿矫健,前蹄腾空,昂首扬尾,呈现出奔腾向上的姿态,彰显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呼应着“马郢计划”——以“助学、助农、助村”为目标的公益项目,助力马郢村实现从贫到兴的转变,寄托着当地对发展腾飞的期许。远处的稻田里翻滚着碧浪,蝉鸣声里藏着盛夏的热烈,刚踏入村庄,实践团队便被这份质朴又鲜活的乡村气息包



本网讯 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制香工艺魅力,近日,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英语2301班“青香薪传”实践队走进宣城敬亭山研学基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沉浸式体验并宣传制香非遗文化。当日,实践队抵达敬亭山研学基地,队员们认真研读制香体验活动介绍。望着展板上展示的古老制香场景,大家仿佛能透过历史烟尘,触摸到先辈们对香料配伍的智慧探索,怀揣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为后续实践做足准备。(图为实践队参观实践基地)活动中,在基地老师指导下,实践队开启制香探索。成员们围站工作台,面对多样香粉、工具,先仔细记录制香所需香粉种类、配比等关键信息。笔锋在纸张游走,大家严谨梳理制香流程,深知每一味香粉的选择、每一个比例的确定,都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密码,容不得半点马虎。(图为团队成员记录所需原料克数)随后进入锤香环节,大家手持工具,反复捶打香材,手臂酸麻却不敢懈怠,感受传统工艺的精细与考究。在一捣一锤间,香材的香气缓缓渗出,那是时光沉淀的味道,队员们体悟到非遗制香背后,是匠人对品质的坚守、对文化的执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