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鸠兹青野”社会实践团前往鸠兹湾,开展了一系列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片隐匿于皖南丘陵、因“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备受关注的村落,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探访了自然与人文交织的乡村风貌,更与当地达成合作,为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拉开序幕。(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 探访村落:在守旧与创新中读懂鸠兹湾微风裹挟着草木清香,实践团在负责人的全程带队讲解下,开启了鸠兹湾的采景之行。刚入村口,两侧的民居便展现出独特魅力:斑驳的马头墙保留着百年肌理,墙根却嵌着太阳能路灯;木门铜环泛着旧光,推开后却是落地窗通透的咖啡馆,老木料与现代设计碰撞出和谐韵律。(图为鸠兹湾厨房和酒吧夜景及议事亭)从农耕文化馆的老式水车到山坡上的星空露营地,从村民自营的手作豆腐坊到研学团队写生的稻田画室,再到“网红打卡点”稻田酒吧,鸠兹湾的“生长逻辑”清晰可见:不拆老房、不砍古树,让现代便利悄悄“长”进古村落肌理。午后,实践团开启采景之旅。田埂上,老农弯腰插秧的身影与稻苗新绿、草帽麦黄构





7月18日至20日,第十六届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创新应用大会(GCCIL2025)成功举办。我校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团队表现突出,共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奖成果覆盖多个前沿研究领域。孙久艳团队凭借“基于智能体+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荣获特等奖。该团队敏锐捕捉到传统编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痛点,大胆创新,将智能体引入教学环节。通过智能体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营造了更加真实、生动的学习场景,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教学模式改革路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图为特等奖获奖名单)同样获得特等奖的还有钱鸣静团队,其成果为“《梯度下降算法》教案设计”。该团队精心雕琢教案,深入浅出地剖析算法原理,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案例,将复杂的算法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份教案不仅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优质范例,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算法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图




为运用科技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当地农业发展,7月19日,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与芜湖市湾沚镇陶辛镇双桥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联合共建活动。双桥村党总支书记陈水金、计算机(大数据)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老师高超、“莲洁润乡·籽力同行“实践团成员与部分村民参与此次活动。培训前,高超强调:“以科技赋能乡村,是激活振兴动能的关键。”陈水金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培训,加强村民互联网技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为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实践团提前完成场地布置,根据预计参与人数调整桌椅布局,反复测试投影设备及网络稳定性,确保星火大模型演示效果,同时梳理常见操作问题解答要点,并备妥备用设备,防范技术故障影响进程。(图为活动现场)培训正式开始,实践团队长陶圆缘详细介绍星火大模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如通过智能分析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种植养殖建议,帮助他们解决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科学灌溉等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同时,针对乡村学生群体,星火大模型可作为学习的得力助手,助力他们拓宽知识面,深入探索各类




本网讯 为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少年儿童群体的关心关爱,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激发少年儿童科学探索精神,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七彩假期”AI科技支教团在校团委王灿老师的指导下,于2025年7月6日—7月21日,组织20名大学生志愿者赴宣城市泾县茂林镇茂林社区、六安市裕安区渡槽村和汪家行村开展了为期16天的支教活动。团队结合学校的特色专业,精心打造“AI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小车”“初始C语言”“趣味科技实验”“少先队实践营”“AI云启未来”等多个特色课程,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往知识海洋的桥梁。七彩假期绘未来,机器人筑支教路支教团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心打造“AI科普创未来”机器人特色课程。课堂上,支教团通过实物展示与生动讲解,从机械结构到编程逻辑,将晦涩的科技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趣味知识。孩子们围在造型各异的机器人旁,近距离观察其灵活的机械臂运动、智能的语音交互。不仅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更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与科技探索能




当朝阳洒落无为市蜀山镇的街巷,一群身着志愿马甲的青年学子正挥洒汗水,以画笔为媒,让古老的非遗“鱼灯”在乡村墙壁上灵动“游弋”。自7月起,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扎根蜀山镇,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鱼灯,开展主题墙绘行动。他们用艺术诠释乡土情怀,用青春点亮文化传承,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就了校地协同、青春建功的动人篇章。(图为实践团队合影) 妙笔绘灯影,非遗焕新颜。实践团以承载百姓丰收、平安、吉祥祈愿的无为鱼灯为核心元素,深入挖掘其民俗内涵。学子们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将传统鱼灯文化进行创新性艺术转化。“我们希望能把鱼灯这一民俗‘翻译’得让更多人看懂、喜欢。”负责主视觉构图的2024级视觉传达专业学生陈浩然介绍道。他们在设计中巧妙融入节日元素,力求画面既展现文化底蕴,又富有亲切感与时代气息,让沉睡的非遗在墙面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图为会议讨论现场) 丹心映赤诚,汗水润乡情。盛夏蜀山,日间气温常超35℃。面对酷暑考验,实践团成员们早出晚归,每天坚持在墙前




2025年7月22日 安徽政协微信公众号 副校长李震在省政协“加快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月度专题协商会发言近年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以“双特色”建设为抓手,以安徽支柱产业和战新产业技术进步和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现代产业学院为依托,通过我校“智慧教育3.0”建设将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融入并改造传统专业,着力推进高等教育紧密围绕“产业、应用、创新”协同发展,形成“政”“产”“学”“研”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人才培养新形态。我校与安徽师范大学和科大讯飞合作,研制并发布中国大学教师和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在“双特色”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共性问题:一是传统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现代产业企业人才需求匹配度有待提高。高校注重通识与专业教育、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而产业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创新应用。二是教育目标与产业目标差异导致校企合作粘性不高。高等教育偏重理论体系构建与学科完整性,产出成果偏向论文等学术成果,而产业发展亟需技术迭代与降本增效。在人工智能领




近日,第十二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武汉落下帷幕。本届大赛共有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全国700余所高校6万多名学子参赛,已成为国内信息通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创新竞赛项目。我校三个赛道(赛道一:工程实践赛、赛道二:产教融合5G+创新应用赛、赛道三:ICT基础通识赛)共有17组选手进入国赛,经过前期的国赛预选赛,7组选手最终进入线下赛,参与国赛一、二等奖的角逐。最终取得国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的佳绩,这也是我校学子连续四届在该赛事国赛中斩获一等奖,获奖数量及质量居安徽省参赛高校之首。(图为参赛学生与指导教师在国赛现场合影)(图为国赛获奖名单)“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主办,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教委、北京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共同组织承办,大赛连续五年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