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为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少年儿童群体的关心关爱,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激发少年儿童科学探索精神,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七彩假期”AI科技支教团在校团委王灿老师的指导下,于2025年7月6日—7月21日,组织20名大学生志愿者赴宣城市泾县茂林镇茂林社区、六安市裕安区渡槽村和汪家行村开展了为期16天的支教活动。团队结合学校的特色专业,精心打造“AI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小车”“初始C语言”“趣味科技实验”“少先队实践营”“AI云启未来”等多个特色课程,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往知识海洋的桥梁。七彩假期绘未来,机器人筑支教路支教团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心打造“AI科普创未来”机器人特色课程。课堂上,支教团通过实物展示与生动讲解,从机械结构到编程逻辑,将晦涩的科技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趣味知识。孩子们围在造型各异的机器人旁,近距离观察其灵活的机械臂运动、智能的语音交互。不仅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更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与科技探索能




当朝阳洒落无为市蜀山镇的街巷,一群身着志愿马甲的青年学子正挥洒汗水,以画笔为媒,让古老的非遗“鱼灯”在乡村墙壁上灵动“游弋”。自7月起,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扎根蜀山镇,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鱼灯,开展主题墙绘行动。他们用艺术诠释乡土情怀,用青春点亮文化传承,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就了校地协同、青春建功的动人篇章。(图为实践团队合影) 妙笔绘灯影,非遗焕新颜。实践团以承载百姓丰收、平安、吉祥祈愿的无为鱼灯为核心元素,深入挖掘其民俗内涵。学子们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将传统鱼灯文化进行创新性艺术转化。“我们希望能把鱼灯这一民俗‘翻译’得让更多人看懂、喜欢。”负责主视觉构图的2024级视觉传达专业学生陈浩然介绍道。他们在设计中巧妙融入节日元素,力求画面既展现文化底蕴,又富有亲切感与时代气息,让沉睡的非遗在墙面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图为会议讨论现场) 丹心映赤诚,汗水润乡情。盛夏蜀山,日间气温常超35℃。面对酷暑考验,实践团成员们早出晚归,每天坚持在墙前




近日,第十二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武汉落下帷幕。本届大赛共有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全国700余所高校6万多名学子参赛,已成为国内信息通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创新竞赛项目。我校三个赛道(赛道一:工程实践赛、赛道二:产教融合5G+创新应用赛、赛道三:ICT基础通识赛)共有17组选手进入国赛,经过前期的国赛预选赛,7组选手最终进入线下赛,参与国赛一、二等奖的角逐。最终取得国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的佳绩,这也是我校学子连续四届在该赛事国赛中斩获一等奖,获奖数量及质量居安徽省参赛高校之首。(图为参赛学生与指导教师在国赛现场合影)(图为国赛获奖名单)“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主办,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教委、北京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共同组织承办,大赛连续五年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历史文化底蕴、传承红色革命精神,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英语2302班“心栖”“三下乡” 实践团队近日走进宿州市,先后参观宿州市博物馆与雪枫公园,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汲取奋进力量。(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宿州市博物馆)活动伊始,同学们来到了宿州博物馆,并在讲解员带领下开启 “穿越时空的对话”。从新石器时代陶器、商周青铜礼器,到秦汉铁器、唐宋瓷器,一件件文物陈列,诉说宿州 “扼汴控淮” 千年变迁。在 “古邑风华” 展区,同学们驻足隋唐大运河宿州段模拟场景,借动态投影感受 “舟车汇聚、商贾云集” 繁华;“近代风云” 板块里,抗日战争时期步枪、支前独轮车等实物,让大家体会到宿州人民民族危亡时的英勇抗争。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提笔记录、低声讨论,在与历史对话里,对 “文化自信” 有了更具体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雪枫公园)午后,实践队一行来到雪枫公园中的彭雪枫纪念馆,通过详实史料、珍贵照片和复原战斗场景,了解彭雪枫将军从投身革




为提升城乡居民网络安全意识,助力数字乡村建设,2025年7月16日至19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大数据)学院“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实践团赴亳州市蒙城县岳坊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围绕“守护青春数字生活,筑牢老年防骗防线”主题,分层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宣传,实现校地协同服务的精准落地。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岳坊镇合影)筹备蓄力:精耕细作筑牢活动根基7月17日,实践团提前抵达岳坊镇,联合岳坊镇委员会、戴尧村委员会完成活动场地布置。从岳坊中学报告厅的宣传展板架设、互动道具准备,到戴尧村村委会大礼堂的设备调试、流程推演,成员们结合中学生与村民的认知特点,优化宣讲内容与互动形式,为后续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图为实践团布置活动现场)(图为实践团布置活动现场)分众施策:创新形式点亮宣传实效7月18日上午,实践团首站走进岳坊中学,针对中学生“重体验、轻防护”的特点,团队通过“案例讲解+答题竞赛”形式,解析网络谣言辨别、钓鱼链接识别等风险点,现场发放《青少年网络安全手册》200余份。互动环节




本网讯 在骄阳似火的暑期,“颍淮善郡”实践团怀揣着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走进阜阳市颍东区程文炳故居,用镜头记录这座百年宅邸的沧桑韵味与独特魅力,为其量身打造一部别出心裁的宣传片,力求让尘封的历史跃然于银幕之上,走入大众视野。 (团队成员活动前集体合影)程文炳故居作为皖北地区清代建筑的典型代表,青砖黛瓦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团队成员们初入故居,便被其古朴典雅的气质所吸引,雕梁画栋、楹联匾额无一不是岁月沉淀的瑰宝。大家迅速分工,从不同角度构思拍摄脚本,讨论如何凸显故居的建筑特色与人文底蕴。有人穿梭于厅堂廊庑,捕捉光影下木雕、砖雕的细腻纹理;有人专注庭院布局,试图通过全景镜头展现徽派建筑的对称之美与深邃格局。 (团队成员在故居拍摄)拍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老旧房屋光线不足、空间局促,给取景带来诸多挑战。但团队成员毫不气馁,巧妙运用灯光设备补光,调整拍摄角度,用特写聚焦精美装饰细节。期间,团队深入挖掘程文炳生平事迹,采访当地资深学者、居民,将爱国将领的传奇故事融入宣传片旁白,赋予故居鲜活灵魂。从少




本网讯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青年力量融入基层治理,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领域青锋”实践团赴芜湖市湾沚区开展了为期15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樊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聚焦“物业管理现代化”与“青年社区参与”两大主题,通过政策研习、实地调研、对策研讨等形式,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贡献青春智慧。活动前期,队员们首先系统研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编、《物业管理条例》等法规政策,并与湾沚区住建局物业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通过专题培训,队员们掌握了物业管理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难点,为调研奠定专业基础。队长王梦涵表示,“只有吃透政策,才能发现真问题。”(图为团队成员前往湾沚区农林水大厦进行实地交流与学习的合照)7月1日早晨,实践团正式展开实地探访。队员们踏着晨露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湾沚区农林水大厦,与住建局物业的负责人及业务骨干进行交流学习,住建局物管中心的王主任、陶主任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向团队成员分发了需要调查的物业数据,详细介绍并解释了相关物业政策与物业在基层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麦浪心声”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吴连连的带领下深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开展了以“青春三下乡,志愿暖阜阳”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授牌筑基,携手启程第一站,实践团与阜阳益爱志愿者协会赴阜阳市颍东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举行授牌仪式。实践团在吴连连的带领下与阜阳益爱志愿者协会理事张卿、青年志愿服务队队长马亿宇开展了座谈会并举行签约仪式,标志着校地合作迈入新阶段,为后续实践活动筑牢根基。(图为授牌仪式后合照)培训赋能,提升技能第二站,实践团抵达中清社区,组织开展了2025年暑期“三下乡”培训会暨实践课堂试讲活动。成员们到达后,卢酉杰详细讲解了活动流程、注意事项及具体分工。马亿宇针对性地进行了点评,鼓励成员们互学共进,为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能力基础。(图为马亿宇为实践团成员介绍相关事宜)(图为实践团于培训活动结束后合照)托管润心,陪伴成长第三站,实践团队深入不同社区,以“雁回颍州,青爱返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