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为引导青年学子服务基层、厚植家国情怀,2025年7月15日至16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常青数”和“科普益课”实践团在团总支书记刘梦莎、辅导员王龙虎、思政老师刘洪的带领下,深入金寨县开展为期两天的“红色教育+科普实践”主题三下乡活动,以红蓝交融模式践行新时代使命。(图为活动现场)(图为签约现场)7月15日,实践团首进青山社区开展“常青数”系列活动。成员们精心组织反诈讲座,李铭捷用通俗语言剖析“冒充公检法”等骗局,结合本地案例警醒老人守好钱袋子,青山派出所汪品先现场助力。讲座后,志愿者入户关怀调研,以唠家常方式摸清老人生活需求与反诈认知。社区中心隆重签署《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社区书记叶长远高度评价学子责任担当,刘梦莎展望校社长效联动机制,推动青年成长与基层发展“双向奔赴”。(图为活动现场)(图为实践团与学生互动)翌日,“科普益课”与“常青数”双团联动,开启“红色教育+科普实践”之旅。上午,团队参观县烈士纪念场所,刘洪生动讲解59级将军台阶和24米纪念塔,青年们感受“户户有




本网讯 为深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乡村文化记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管理工程学院“芜韵乡传・非遗探行”社会实践团在指导教师王燕、李梦媛的带领下,走进芜湖市南陵县,围绕“板龙舞韵寻光,目连戏韵焕彩”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探寻非遗魅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探访研习:触摸非遗根脉,感知匠心传承实践团首先来到南陵县许镇镇丁塘村,开启对板龙灯文化的探访之旅。在方耀林书记的带领下,成员们结识了板龙灯非遗传承人程永胜及其儿子,深度了解这一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市级非遗文化。程师傅详细介绍了板龙灯的演变与工艺:从早期的板凳龙到现代的木板龙,每节龙身长2.2-2.4米,以硬质木板连接,两端圆孔穿木棒形成可伸缩龙体;龙头高约2米,以竹片、铁丝为骨,外覆绸缎,龙须、龙眼、龙牙皆精心制作,栩栩如生。成员们还亲手学习破篾、扎架、蒙布、绘纹等工序,在程师傅“龙头是灵魂,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的叮嘱中,体会传统工艺的精细与严谨。(图为非遗传承人程永胜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板龙灯构成及制作流程)(图为制作板龙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服务基层、增长才干,近日,英语2403班红珊瑚新农实践团前往芜湖红珊瑚生态果园,开展了一场以“助农劳作+品牌宣传”为核心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图为团队成员在红珊瑚生态果园前合影)抵达果园后,实践团成员们在农户的指导下迅速投入劳作。大家分工协作,有的弯腰拔除田间杂草,确保果树养分不被争夺;有的专注进行枝条掐头,助力果树合理分配生长能量。尽管夏日炎炎,汗水浸湿了衣衫,但成员们热情高涨,通过亲身体验农事劳动,不仅切实减轻了农户的劳作负担,更深刻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智慧,对生态农业的种植理念与实践流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图为团队成员理解劳作内容的画面)劳作之余,实践团还围绕果园的生态种植模式、特色农产品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调研。成员们通过与农户交流,详细了解了果园在绿色种植、有机培育等方面的探索与成果,并利用携带的拍摄设备,精心策划并拍摄了一系列宣传视频。视频中,既有果园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展示,也有农户辛勤劳作的真实记录,更有对特




为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提升学生资助育人实效。7月12日至13日,副校长章敏凤率领走访工作组赴池州市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开展贫困生家庭走访慰问,走访慰问了9户建档立卡、低保等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家庭。工作组顶着酷暑,时而冒着大雨,每到一户,都详细询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实际困难,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期望,详细介绍了国家、学校的各类资助政策。交流中,走访老师不仅聚焦经济帮扶,更着眼长远发展。他们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优势,为家长分析了学生未来考研、就业形势,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充分利用学校平台资源,实现个人突破,用知识改变命运。 (图为走访慰问活动现场)此次走访慰问,不仅是对学生及其家庭情况的实地了解,更是加强家校联系、深化协同育人、提升资助工作精准度和温度的重要举措。未来,我校将持续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慰问活动,不断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为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为践行文化乡村振兴理念,近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青白”实践团成员走进湾沚区龙尾张自然村,开展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陶艺制作与墙绘创作作为文化传播载体,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美学深度融合,为乡村风貌提升与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图为队员们实践基地合影留念) 一、 薪火相传,让传统陶艺焕发新生 在陶艺工作室内,实践队员们利用当地黏土资源,开始制作陶罐、陶杯等实用器皿,同时融入乡村元素设计生肖摆件、民俗主题陶艺作品。团队还特别邀请王子凡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并进行陶艺制作技能培训。然而制作过程中,队员们展示自己制作的生肖图案陶罐:“原来泥巴也能变成这么漂亮的东西,真是长本事了!”实践期间,团队共同完成了12余件陶艺作品,并协助村里进行墙绘创作,助力打造特色文旅乡村。(图为队员们进行陶艺创作场景)创作过程中,队员们专注于给陶艺作品精修细节,身旁的陶坯形态各异,每一件都藏着创作者的巧思。从揉泥时感受泥土的质朴温度,到拉坯、塑形时与陶土“博弈”,再到刻画纹理




为探寻文化根脉,丰富暑期精神文化生活,感悟匠心精神,体会传统手艺人对技艺的坚守与创新,安信工“乐韵乡行”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章丽娜的带领下,走进安徽省黄山市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触摸历史,感悟文脉安信工“乐韵乡行”实践团首站来到程氏宗祠,此次参观由程氏族人程兴明、程磊全程参与讲解,从宗祠建筑规制到家族文化传承,为实践团带来沉浸式历史课。程兴明结合宗祠的历史渊源,详细介绍了其独特的建筑规制——从整体的“三进两院”布局,到梁柱上精美的木雕纹饰寓意,再到祠堂内“忠孝节义”匾额的由来,让成员们对宗祠的建筑智慧与文化象征有了直观认识。程磊则侧重分享程氏家族发展脉络、祭祀传统及族内代代相传的故事,他指着祠堂两侧的楹联,逐字解读其中蕴含的“耕读传家”“和睦邻里”等家风家训,还特别讲述家族中践行美德的典型事例。在二人细致全面的讲解中,成员们不仅厘清宗祠与家族历史的关联,更从建筑细节、文字记载与鲜活故事中,深刻体会到传统宗族文化中凝聚亲情、传承美德的精神内核。(图为实践团参观宗祠)观物知史,鉴古




盛夏七月,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科技创新号召,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大数据)学院暑期三下乡“凌云探空”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陈红艳、思政老师吴佳的带领下深入安徽省多地,开展以“低空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调研活动。通过“基层调研—企业探访—科普传播”的闭环实践,了解无人机技术在农业生产和航空产业中的创新应用,见证安徽低空经济产业的蓬勃生态。启动仪式:授旗出征,绽放青春之花计算机(大数据)学院“凌云探空”实践团在博思楼N502教室成功举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本次活动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主题,旨在通过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确保实践活动高质量开展,启动仪式中,负责人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围绕新闻报道要求、敏感词规避、风险防控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培训。详细交代前期工作、实践规划、基本路线、组队安排等事项,并提醒全体成员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完成实践任务。(图为启动仪式现场)芦中村:“空中新农人”永无人机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近日,管理工程学院各级党组织书记面向全体师生党员分别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动作风建设常抓不懈》为主题讲授专题党课。活动结合视频等形式,引领全体师生党员重温党的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以昂扬姿态向党的生日献礼。学院党总支书记曹长芳在党课中深入剖析党的作风建设逻辑,从历史维度梳理其发展脉络:革命战争时期,作风建设锻造了胜利之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保障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改革开放时期,为改革发展扫清障碍;新时代以来,引领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为民族复兴注入动力。同时他明确接下来学院的实践路径:在“学”上深化认识,深刻领会作风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查”上精准发力,深入排查短板不足;在“改”上务求实效,以师生满意为标准推动问题彻底解决。(图为曹长芳讲授专题党课)曹长芳还组织教师党员集中观看纪录片《反腐为了人民之第一集:惩治蝇贪蚁腐》,他结合视频案例向教师党员强调“微腐败”的严重危害,引导党员深刻认识反腐工作与师生利益的紧密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