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院
2025/11/18
本网讯 11月16日,“文化叙事·在地重生”2025长三角非遗活化与当代设计对话论坛在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顺利举办。本次论坛汇聚长三角地区多所高校、行业领域近200位专家学者,围绕“文化叙事与非遗传承”“在地重生与设计实践”两大核心议题深度对话,共同探索非遗在当代的活化路径与创新设计实践,为长三角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论坛开幕式由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周建主持。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副校长董方敏致欢迎辞,他指出,聚焦非遗活化与当代设计深度融合,是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服务长三角文化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东华大学二级教授、博导、本届论坛主席卞向阳致开幕辞,希望通过论坛强化高校间交流协作,共同为非遗传承与在地服务贡献智慧力量。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科带头人史启新教授现场宣读《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专业委员会贺信》,表达对论坛举办的祝贺与期望。



(图片依次为董方敏、卞向阳、史启新发言)
上午的论坛聚焦文化叙事与非遗传承,由卞向阳教授担任学术主持。苏州大学副教授张大鲁以《从文脉传承到设计创新——江南美学的当代解读》为题,深入剖析了江南美学的精神内核,构建"文化解码—概念立意—元素转译—技术集成"的思维模型,阐述了如何将古典文脉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
卞向阳教授在《时尚生态体系下的非遗传承创新》的演讲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将非遗融入现代时尚产业的系统化思路,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宏观视野。
东华大学吴翔教授则聚焦于前沿科技,其主题《非遗数智传承与生成式创新设计》展示了如何利用数字智能技术与生成式AI赋能非遗,开辟了“科技+文化”的创新传承路径。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谢亮以《艺术·人文·交叉:和美乡村的设计建构与路径探索》为主题,强调了跨学科协作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展现了设计在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的多维角色。
下午的论坛聚集在地重生与设计实践,由周建担任学术主持。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李志明在《地域文化的现代设计转译与创意思维研究——以长三角文化符号为例》中,聚焦于地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转化路径。以长三角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符号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系统性的设计方法与创意思维模型,将传统、静态的文化元素转译为符合现代审美、功能与生活方式的设计产出。
同济大学鲁普及副教授以《江南意象及表达》为题,从视觉与符号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捕捉并创造性转化江南地区独特的文化意象,为设计实践提供了丰沛的灵感源泉。着眼“在地重生”,共绘设计实践新蓝图。

(图为六位教授讲座现场)
周建以《文化驱动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与非遗活化》的角度,结合本地实践,论证了以文化为核心驱动力,如何有效联动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实现真正的“在地重生”。

(图为周建发言)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长三角非遗保护与当代设计领域搭建了高端学术对话平台。通过多维度的思想碰撞与实践经验分享,论坛凝聚“文化叙事滋养设计灵感、在地重生激活传统生命”的共识,明晰非遗活化的具体路径。此次论坛的举办,标志着长三角地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领域的协作迈出坚实一步,将对区域文化共同体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图为论坛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安徽网报道:2025长三角非遗活化与当代设计对话论坛在芜湖举办 探索传统文化“在地重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