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高旭,中共党员,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亲密关系心理学》等课程。他从教8年来,他始终牢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把“大理论”做成“微体验”,把“小课堂”变成“大熔炉”,被学生亲切称为“旭哥”,被同事誉为“把信仰播撒到最后一公里”的一线教师。
(高旭)
红色沃土:一所“智造”大学托起的信仰之路
他放弃广西公办高校的编制待遇,于2022年来到刚转设不久的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安信工扎根芜湖这片‘产业之城’,骨子里流淌着‘产业报国’的血,我想在这片‘智造’热土上让信仰拔节生长。”谈及初心,他仍目光炽热。学校“产业工程师、创业企业家的摇篮”办学定位,赋予马克思主义学院前所未有的跨学科土壤: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当别的高校思政课还在找案例时,我们的案例就生长在校园里。学校把新工科优势直接转化为思政课新动能,让老师们感受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不是口号,而是算力、算法、数据资源的全面托举。”他把学校自主研发的“湾沚小飞机”写进“新质生产力”课堂,把“奇瑞智能工厂 ”搬进“高质量发展”章节,学生直呼“这样的课堂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教学育人:以赛促教,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
他曾在教学领域屡获荣誉,包括省级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省级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大赛一等奖等。从教八年来,他获得省级与校级以上教学奖项近15项,指导学生获奖10余项。2023年,他指导学生林彤在第三届安徽省“新生杯”大学生演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很多学生依然记得,在《“碳达峰、碳中和”与中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课堂上,没有照本宣科,通过“瘦骨嶙峋的北极熊”动态图片与教室熄灯 10 秒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温室效应”“能源中断”的切肤之痛;再打开手机碳排放计算器,让学生现场测算自己一天的“碳账单”。“当数字跳出来的那一刻,学生突然明白‘双碳’战略不仅是国家大事,更是每个人的日常选择。”
科研育人:以科研反哺教学,善用“智能思政”讲好“大道理”
他主持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智能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等课题多项,参与完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生态课堂构建研究与实践”与“金课视域下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探索与深化”等多项省部级课题。他以课题为纽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新模式,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学校卫生》《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教论坛》等核心期刊上。虽然很多项目经费有限,他却带着研究团队“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科研+教学”协同育人成效显著。同时,他用心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的服务需求研究”与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佛系’婚恋观的叙事具象、生成机制与优化路径”。学生们反馈道:“高老师全程陪跑,教会了我们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未来展望:在“智能思政+工程师精神”的新赛道上继续奔跑
面向未来,他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结合在一起,积极贯彻落实学校领导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安全常务副院长对马院发展的新定位,主动将“思政+心理”育人路径升级为“智能思政+工程师精神”的育人新赛道,用工程师的严谨和思政工作者的温度,继续守护“00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培养一批批“红心工程师”。教师节来临之际,高旭老师常常勉励自己:“当安信工智能制造的齿轮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在同一条产线上同频共振,我们就拥有了培养时代新人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