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学校动态 学校首页>新闻公告>学校动态>详情页
学在歙县 悟在非遗 “歙彩遗风”中华文化传承团2025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圆满落幕
管理工程学院 2025/07/18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青年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歙彩遗风”中华文化传承团在指导老师李梦媛和张贤法带领下,于7月上旬前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开展了以传承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旨在让青年学子在与歙县非遗文化的接触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成长为新时代有为青年。

启航:开启非遗传承之旅

7月5日,“歙彩遗风”传承团在A1楼N502会议室举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指导老师李梦媛、张贤法及全体成员参加。


图片1.png

(图为张贤法与李梦媛发言)

 

传承团负责人介绍了此次赴歙县开展非遗文化调研、传承的背景、目标及核心内容,强调要探寻当地非遗传承脉络与文化内涵,贡献青年智慧。随后,两位老师进行任务分工,安排团队成员分别负责走访记录、史料收集、宣传推广、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等工作。同时,老师们还强调了安全与纪律要求,张贤法提醒成员做好防暑防晒,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时要展现良好素养;李梦媛期望成员能读懂非遗之“魂”,理解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


图片2.png

(图为线下启动仪式传承团全体成员合照)


仪式结束后,全体成员合影留念,“歙彩遗风”文化传承团暑期“三下乡”实践正式启动,团队将以实际行动探寻非遗轨迹,为非遗保护和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鱼灯:点亮非遗传承之路

    图片3.png

(图为传承团初到村委会合照)

 

 图片4.png

(图为传承团与歙县鱼灯郑冬蛟老师开展的学习瞻淇鱼灯文化座谈会)


7月6日,传承团抵达歙县瞻淇村,开启“青春守护非遗,传承赋能乡村”的实践活动。当晚,传承团在当地观赏了精彩的鱼灯表演,亲身沉浸其中,深切感受到了鱼灯文化独有的魅力。7日,团队与瞻淇村委会汇合,围绕瞻淇鱼灯文化开展座谈会。村委会朱敏主任结合村史,讲述了瞻淇鱼灯文化从古时渔民祈福习俗演变而来的过程,让成员们对瞻淇鱼灯非遗项目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图片5.png

(图为传承团学习制作瞻淇鱼灯场景)


随后,团队与瞻淇鱼灯传承人郑冬蛟老师的师傅汪观海老师见面。汪老师工作室里,各式鱼灯成品精美绝伦,成员们在其指导下体验制作,从竹篾扎架、纸张糊裱到色彩描绘,每一步都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精妙。郑老师积极支持实践团活动,成员们也与他认真交流,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


徽墨:触摸千年匠心古韵

7月8日,传承团前往歙县老胡开文墨厂。这家百年老字号是徽墨技艺的集大成之地,每一块墨锭、每一方砚台都凝结着历代匠人的心血,古老的工具和技艺手法诉说着徽墨背后的故事。


   图片6.png

(图为制墨车间制墨过程)


图片7.png

(图为描金车间雕刻过程)


在墨厂博物馆内,成员们与墨厂传承人周美洪老师进行深度对话。周老师的话语中,折射出传统技艺在当代传承的深层思考。成员们不仅了解到工具使用和工序细节,更明白了“守正创新”的智慧,即坚守手工与文化根脉,同时借助技术辅助。他们意识到,年轻一代可以用热忱和新视角为徽墨技艺注入活力,探寻当代传承路径。


图片8.png

(图为传承团与周老师的交流过程)

石雕:感受凿刻间的匠心


7月9日,传承团怀揣着对砖雕技艺的敬畏与文化传承的热忱,满怀热情踏着青石板路抵达非遗小镇,开启了探寻砖雕艺术独特魅力的实践之旅。


图片9.png

(图为传承团到达非遗小镇的集体合照)


在砖雕技艺传承人吴正辉老师的讲解下,成员们了解了石材特性、雕刻技法等基本知识。走进吴老师的研究所,成员们目睹了璞石变艺术品的过程,还亲手拿起工具体验凿刻,感受创作的奇妙。


图片10.png

(图为传承团成员体验砖雕技艺)


此次体验让成员们深切体会到石雕作品是匠心与时光的结晶,也让他们明白了非遗传承需要亲身体验与坚守,增强了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感。他们沉醉于砖雕艺术的精妙,决心主动肩负起传承责任,为砖雕技艺注入新活力。


砚台:品味墨韵中的匠心


7月9日晚,传承团来到枕石阁,探寻墨砚文化。这里的砚台藏着古人的审美哲思和匠人的智慧,成员们将此次探寻视为与历史对话、与传统共鸣的心灵之旅。


图片11.png

(图为传承团成员采访柯崇师傅过程)


墨砚传人柯师傅向成员们介绍选石要点,并执刀示范,刻刀在他手中灵动自如,让平平无奇的石材浮现出山水意趣。通过与柯师傅对话,成员们看到了非遗“活态传承”的路径,如马头墙元素创新设计、校园体验课普及等。


图片12.png

(图为传承团体验制作砚台过程)


硕果:青春力量赋能非遗传承


此次实践,团队不仅记录了鱼灯、徽墨、砖雕等非遗技艺的细节,更触摸到了非遗传承的“温度”。郑师傅的叮嘱、周老师的目光、柯师傅的老茧,都让“传承”二字变得具体可感。

正如指导老师所说,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四天里,成员们既是技艺记录者,又是文化传播者和创新思考者。他们用镜头记录老手艺,通过新媒体讲述非遗故事,还探讨了将鱼灯元素融入校园活动、用数字技术还原墨砚制作流程等创新方式。

成员们在非遗传承地进行了挂牌仪式,每一块牌匾都承载着保护与传承的责任。这不仅是仪式,更是与非遗传承者紧密联系的开始。团队负责人表示,将以挂牌地为依托,深入挖掘非遗故事,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传承。


图片13.png

(图为挂牌活动合影)


返程时,成员们的行囊里装满了笔记和思考。他们意识到,非遗应成为“活态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三下乡”实践基地的意义,就是让青年与非遗的对话持续下去,实现共创。成员们讨论着带学弟学妹学做鱼灯、设计非遗主题文创等想法,这些微光般的想法,预示着非遗传承的美好未来。

千年歙县的墨香仍在流淌,而青春的脚步已为这份传承写下新的注脚。当传承团成员带着思考与责任回到校园,这场文化之旅便不是终点,而是连接传统与未来的起点。在青年力量的接续努力中,相信歙县的鱼灯将照亮更远的路,徽墨的香气将飘向更宽的场,那些沉睡在时光里的非遗瑰宝,终将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此次“三下乡”活动,为歙县非遗文化传承与宣传注入了新活力,开启了当地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在青年力量的努力下,歙县的非遗瑰宝将在新时代绽放更蓬勃的生机。

文:詹涛 图:刘思 审核:于凤 发布:李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