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清冷水入中江流,以水淬铁铁可柔。千门扬锤声不休,百炼精镂过梁州,精美工聚物有尤,汤鹏之技古莫俦。”这是清代乾隆年间流传在芜湖的《汤鹏铁画歌》。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引,2025年暑期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匠心传承”实践团,在李仁往、赖敏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探访芜湖市鸠江区飞龙铁画生产基地,亲身参与到“铁骨画魂”的工匠精神传承中。通过实地观摩、匠人访谈与技艺体验,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这项三百多年非遗技艺的魅力,更在铁锤与铁砧的撞击声中,触摸到中华工匠精神的时代脉搏。
(图为实践团队合照)
清康熙年间,在发达的冶炼工艺影响下,姑孰派画家肖云从和铁画艺人汤鹏经过磨砺与创新,创造了独特的芜湖铁画。铁画以其“铁打丹青”的独特技艺闻名于世,它以钢铁为“墨”,以铁砧为“纸”,以铁锤为“笔”,将中国画的意境、书法的风骨、雕塑的立体感完美熔铸于一体。实践团队通过非遗传承人高文清老师和任老师的介绍,不仅系统地了解铁画历史、取材到制作的全过程,还深刻感悟到铁画传统手工制作所面临的困境和行业发展现状。
(图为任老师讲解铁画)
随后,实践团进入铁画制作的工作室深入了解铁画制作过程。经过“冶、锻、钻、锉、焊、捶、镂”等多道繁复工序,匠人们凭借炉火纯青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将看似粗犷的钢铁锻打成线条流畅、构图精巧、意境深远的艺术品。安徽省级非遗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大师叶合的徒弟陈龙表示,“我们铁画匠人,就是要用手中的铁锤,锻打出对技艺的敬畏,对质量的坚守,对创新的追求,这正是总书记教导我们的‘工匠精神’”
(图为陈龙大师制作铁画)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是中华非遗名录的瑰宝。此次“三下乡”活动“匠心传承”实践团深入了解学习芜湖铁画,同学们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也促进了对非遗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建议提出,展现了青年一代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它以最坚硬的材质,承载着最深沉的文化底蕴和最炽热的匠心追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铿锵有力地锻写着文化自信的壮丽篇章,成为弘扬中国工匠精神、建设制造强国与文化强国的动人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