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为探求芜湖铁画这一国家级非遗技艺的存续之道,7月14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錾光琢影·芜湖铁画"实践团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郝峰山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跨越芜湖与黄山的非遗文化探寻之旅。通过实地探访、亲身体验与传承人对话等方式,全方位探索铁画艺术的现状与未来。
(图为活动现场)
(图为学生手工作品)
首站团队来到芜湖赭山铁画博物馆,馆藏1427件珍品见证这项起源于清康熙汤鹏、萧云从“以铁为墨”的古老技艺。当面对铁画版迎客松作品时,松针根根分明,刚柔并济的独特魅力令学子惊叹“很难想象坚硬的铁片能如此灵动”。
黄山调研却揭开严峻现实。在休宁县东临溪村的百份问卷及50余村民访谈中,仅8位老人模糊知晓“铁画”,中青年群体近乎无人了解。八旬老匠人感叹"现在学这个的人太少喽",代际断裂引发的传承危机凸显。
(图为团队观摩《富春山居图》)
国家级传承人张家康向团队透露《富春山居图》铁画背后的艰辛历程——十年研读原画,22个月锻造,两个月反复锤炼572个题跋印章。面对"后继乏人"的紧迫现实,他坚定表示:"只要有人愿学,我们绝对倾囊相授,非遗传承就是为人民留住美的技艺。"全长11米的铁画合璧版在灯光下流动着水墨般的神韵,无声诠释"铁为墨、锤作笔"的文化史诗。
亲历铁梅锻打的新生代守护者们,此刻更知千锤百炼下的传承分量。
(图为实践走访)
(图为团队与传承人张家康合影)
此次探寻让队员们收获颇丰。,团队将把调研转化为短视频、校园工坊等行动,让这门在时光中淬炼三百年的技艺,在新一代的守护中持续激荡文明回响。离别时,博物馆里那幅迎客松铁画仿佛在向队员们挥手。它见证了三百年的传承,也将见证新一代守护者的成长。正如队员们所说:“我们要做铁画艺术的传播者,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