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为积极响应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扎根基层、助推乡村振兴落地、传承家乡非遗文化,7月10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红色星火”实践团深入黄山市黄山区甘棠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探访历史结晶,感悟非遗文化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为更好地了解黄山非遗文化,进一步促进其传承与发展,7月10日,“红色星火”实践团前往黄山区非遗博物馆参观学习。作为黄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非遗博物馆内收藏了丰富的非遗项目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生动再现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和独特魅力。通过工作人员的现场演示,成员们一览黄山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同时,感受到了属于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博物馆)
实践服务基层,凝聚青春力量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层实际情况,“红色星火”实践团在黄山市黄山区芙蓉社区举行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基地的授牌仪式。会议开始前,书记程进带领成员们参观芙蓉社区服务中心,了解社区日常工作及主要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深入认识基层工作。会议中,双方代表进行发言,对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沟通讨论,商定具体事宜。指导老师韩慧慧表示,希望双方能够更加紧密联系与合作,将社区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共促发展。通过此次对接走访,实践团成员们切身了解到基层的真实需求和新时代对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并表示会脚踏实地、认真调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推动基层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为授牌仪式结束合影留念)
传承非遗手艺,赋能乡村振兴
为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手艺,“红色星火”实践团于7月14日前往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汤家庄的竹艺展示馆进行参观学习。竹艺展示馆内陈列了竹篮、竹枕、簸箩、竹编盒等各式各样的篾器,展示着带有黄山当地特色的非遗文化成果。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文化产业,不仅给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观赏体验,助力了当地的旅游产业,也为汤家庄的经济发展赋能。在非遗传承人李维福老先生家里,实践团看到,除了先辈流传下来的篾器款式,还有许多改良之后更符合现代审美的工艺品,展现了竹艺文化新的活力。本次非遗之旅让成员们受益匪浅,并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继续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更加坚定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非遗的决心,将青春投入非遗传承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竹艺品手艺)
凝聚新生力量,宣传多彩非遗
为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红色星火”实践团还前往黄山市黄山区芙蓉社区的青年之家,为当地青少年们带来一场以“非遗知识进社区,传统文化润童心”为主题的宣讲会。实践团选取了当地特色的太平腐乳酿造技术和送花灯传统习俗,精心准备演示内容,通过现场演示和互动问答的方式,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小朋友们全程认真听讲,宣讲结束后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本次宣讲会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后继有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青年之家与青少年合照)
时代孕育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本次“三下乡”活动为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作为青年学子,更应利用自身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助力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积极诠释非遗文化的多重价值,丰富文化遗产的时代表达,在时代新征程上续写璀璨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