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来安信工工作,不知不觉,已经一年半时间了。在校园里,虽然一直被认识不认识的学生喊作“老师”,但还没有正式给大家上过一节课。
想来,上一次给大学本科生授课,已是25年前的事,那还是在研究生实习期间,为安师大历史系的本科生讲了半个学期的《秦汉史》。那一届的毕业生到现在见了我,都还恭恭敬敬地喊一声“老师”,似乎当年对我授课的反馈还算不错。毕业时虽然可以选择留校,却阴差阳错地分到了党委机关,而后是社会角色的一变再变。
但是,心中的“老师情结”一直没有湮灭。终于,一年多前,安信工给我提供了旧梦重温的平台。
既然被学生喊为“老师”,不上课,总觉得有点儿对不住他们。于是,2020年初寒假结束前,本人主动申请,到通识学院去兼课,课程嘛,当然是我的老本行。于是,思政教研室就多了一名“新”老师,承担的课程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个“漫长”寒假的准备
虽然是历史学科班出身,但离开校园、阔别讲台毕竟多年,特别是这些年来,学科的发展、教学技术的进步、学生需求的变化,已与当年有天渊之别。加上,这门课程现在归类 “思政课”,而对“思政课”的教学,还有着特别的规范要求。能适应么?能上好这门课么?
于是,寒假一开始,我就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朝花夕拾”上了。好在家里的书架上从来就不缺历史、人文类的新书,太太又一直在从事历史课程的教学,互联网时代获得资讯、阅读新书又是如此便利,对新课的准备工作进行还算顺利。
没成想,眼看要过年了,眼看离学期开学不到两周了,一场疫情突然袭来,让这个寒假变得如此漫长,以至于到今天还没有明确的线下开学日期。
但是,停课不停教,休假不休学。2月2日,学校就发出通知,要求全校从2月10日起开始网上教学;17号,学校又召开会议,宣布从2月18日起全校网上开学,24日起全校所有课程全部按照正常的课表在网上进行。
对照一下自己的课表,24日,正常应是开学后的第三周,这一天下午,就有自己的第一次上课。
做梦也没想到,在安信工,我这名“新”老师,第一次上课,居然要在网上进行。
第一次网课的紧张
文科出身的我,对于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所提供的便利,一直都是属于直接享用的,对于各种软件、程序,更是菜鸟一枚。但是,既然学校发出了号召,提出了要求,就算从头学起,也得硬着头皮上。现在不是流行一个词叫“逆行”嘛,我们虽然没有那些医护人员向着疫区“逆行”的壮举,但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把自己的短板补起来,适应今天教育教学的需要,对自己而言,也算是一种“逆水行舟”吧,只能前进,没有退路。
于是,这些天,除了备课、查资料,还多了一项重要活动:登录FIF平台,学习使用“爱课堂”。对着教师的指导手册,在微信和QQ上向教务处和教研室的老师请教:如何开课、如何建立班级、如何上传与共享课程资源、怎么签到、怎么锁定班级……
在上课前两天,我主动建立了一个教学专用的QQ群,并把自己在“爱课堂”上所建课堂二维码和QQ群号,一起发到教研室建立的班委群里,马上就有自己负责的教学班的同学不断加入,很快材料专业和英语专业4个小班的近200名同学都汇入到QQ群了。而爱课堂上的人数远超这个数字,反复提醒之后 ,还是有几十个不属于这个教学班的同学留在了爱课堂上的班里。
24号下午,上课的时间是3点50分,原计划用爱课堂加QQ群同步授课,快到3点30分的时候,同学们建议说,还是使用腾讯会议即时沟通比较方便。于是,当即决定改用腾讯会议系统。
但是,电脑的腾讯会议系统的音频似乎不在状态,怎么调,都有一大部分同学说听不到声音。怎么办?
不还有手机嘛,打开手机上的腾讯会议,一边对着手机说话,一边翻着电脑的共享课件,还要提前打开“爱课堂”,让同学们在上面签到。
就这样,3点50分,总算能开始讲课了。边讲,还要提醒学生在不发言、不提问的状态下,关掉麦克风。自己对着手机讲课的声音,又从电脑上反馈回来,相当于自己一边讲,一边听着自己的讲课回声,这种感觉,真是既奇怪,又奇妙。
但我想,学生们在那端,听到的一定不止一个声音。真是难为他们的耳朵了。
4点55,第一节课计划讲授的全部结束,接着又在爱课堂上打开了事先准备好的讨论内容,接着,把“作业”点开发送。
在征求了同学们的意见后,5点多一点,关闭了腾讯会议。可一下有20多位同学发信息过来,说没有来得及签到。
于是,又在后台一个一个对照名字,更改签到。最后一个调整结束,已是5点40分。
突然感觉到,手腕有点酸,眼睛也有些眩晕,额头上似乎还有点小汗。
与学生交流的快乐
这边刚“下课”,那边,QQ群里就传来了同学们的问候声声:老师辛苦了!
没有辛苦,只有心甜。
凡事总有第一次,第一次在安信工给大家上课,又是第一次上网课。这得是多大的机缘,才能修得来的啊。
课前,为了掌握教学班同学们的情况,我在QQ群里设计了几个小调查,同学们的反馈非常积极。大家对这门课程寄予的期待、投入的热情,非常之高,我只有更加精心地准备下面的课程,让自己在线上和将来线下面对面的教学中,做得更好,才能不让各位失望,也才能实现我重新走上讲台的初衷。
尽管这些同学比自己的孩子还要小,但我在QQ的交流中,总是喜欢喊他们名字后面的两字加上“同学”二字。有同学说,这样听起来好亲切,其实,老师想说的是,这样不仅仅是亲切
,还有我对大家的尊重。虽然,今日我们有师生之分,但我们其实是平等对话和交流的两端,更是教学相长良性互动的两方。你看,你们不是已经建议我使用腾讯会议了嘛,以后有什么新技术、小窍门,还望多多提示一下我这只“菜鸟”啊。
期待疫后的校园重逢
随着连续几天安徽省新发确认病例和疑似病例为零,罩在人们头顶上的疫情阴云似乎正在散开,春光确实一天比一天明媚了。
樱花岭上的樱树应该打花骨朵了吧,如意湖边是不是又传过来了久违的蛙鸣,文津三朵云边上的垂柳又发新绿了吗?
虽然老师的心情和你们一样的急切,想早日回到校园体验长江之滨的微风、汪溪河畔的细雨,但是,面对疫情,作为高校的师生,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科学与理性。
如果暂时还不能返校,那我们何不趁现在,多替爸妈承担一些家务,说不定还能练一手好的厨艺,将来学校搞什么厨艺大赛,咱也秀一手;
即使不能出门打球跑步,咱们也可以在客厅、阳台上练练俯卧撑、仰卧起坐、跳跳绳,没准儿开了学,还能向哥们儿展示下肱二头肌;
当然,最最不能忘记的,还有网课,还有老师我呢。布置的作业,可别忘了按时提交,该阅读的课件别忘了打开好好学一下。做一下时间管理,搞一个新学期的计划,就从现在开始。
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牵念,这样的约定,期待早一天在校园里重逢吧。
文、图: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