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一、明确的办学定位

学校以“产业工程师和创业企业家摇篮”为定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应用工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力争在8年后成为在同类一般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具有较高品牌度的院校,12年后成为一所国内知名、质量优异和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具有优良的社会认可度,尤其得到学生、家长和用人企业的高度认可。

学校以应用本科层次教育为主,将积极开展培训和继续教育,围绕与学校学科专业相关的地方和区域重点产业,如互联网+和机器人产业等,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激励师生创新创业,大幅度提升专利发明数量,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建设,尝试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学校立足安徽逐步扩大面向全国招收,服务于IT产业、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及、其他相关行业,努力将学校办成一所培养大批优秀应用实践型工程师、发明专利数等应用研究成果多、具有培养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资质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本着“质量和品牌优于数量”的原则,逐年适当增加招生人数,规划到“十三﹒五”末的2020年在校生规模严格控制在12,000名以内,随着学校品牌的提升,尤其是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起薪、企业品质、岗位性质、4年后的晋升潜力等)的显著提高,学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十四﹒五”末的2025年规划在校生规模达到15,000名。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

近期和中期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形成办学特色都将围绕着二个核心目标:

1、显著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显著提高师生科技发明专利数和应用研发和开发能力。

学校以产业、行业和职业为导向,整合和凝练专业或专业方向,以相关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养需要分析为依据,构建专业目标、细化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点,从而确定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校借鉴欧美高校尤其是欧洲工程师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工程师的先进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面向产业和国际视野,凝练并形成自己的办学与教育理念:

(一)以行业、产业和职业为导向改革现有专业或专业方向(非传统:学科->专业)

(二)以美国ABET等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标准和流程,构建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实施、评价和改进机制

(三)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C=(K+S)A(C:核心竞争力K:知识S能力A:态度)

(四)学校形成并遵行以下教育原则:

1、教育提升个人生活品质、增加社会财富

2、专业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和平衡

3、应用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价值

4、理论和实践螺旋循环相互促进的学习

5、综合素质和修养与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

6、“双师型”教师的作用

7、个性化和多样性

8、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和产品意识的价值

9、教育、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


三、面向产业培养工程师的培养方案

学校将借鉴国内外最先进的工程教育思想与理念、课程体系构建思想和方法等经验和成果,尤其是以完全学分制教育模式构建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一)借鉴美国MIT等研究并提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突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改革理论课程和实践项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借鉴美国ACM和IEEE组织完成的SE2004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的思想和方法等研究成果,来构建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组织教学内容。

(三)应用ADDIE教学设计模型理论和方法,推进教育教学尤其是课程的改革。

(四)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断更新和开放。面向产业、行业和职业,以不断跟上科技和工程进步、适合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

学校将突破传统教育观点和模式,敢于探索和创新。在不断改革创新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中国国情等,形成学校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以指导学校的发展与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中国民办高校的品牌。


四、重要教学改革方案和举措

(一)实施“三﹒三制”培养模式

以“数理基础和专业核心基础课+专业技能和项目实践+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段式培养。数理基础是工科和管理等学科基础,专业技能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小组学习和项目工作培养学生协同与团队合作的能力;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战环节。借鉴欧洲工程师大学的“三明治”企业实习培养模式。四年制本科采用2.5+1+0.5等模式,以保证学生有至少不低于6个月与专业直接相关的企业实习。实行“三学期制”教学安排。在暑期设置为期40天左右的夏季学期,安排实训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考研辅导课程、管理类等课程。

(二)适时实行完全学分制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学分学期制。尽管实行完全学分制在学籍管理、学生管理和办学成本增加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压力,学校董事会授权学校按完全学分制构建学院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以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为试点,适时推广到全校各专业,真正与国际上的完全学分制接轨。

(三)筹建“三个中心”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

1、学校已经启动筹建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中心”(简称“素质教育中心”),现已初步形成教学能力。该中心统筹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类课程教学,组织和管理各类科技和文化活动,正在建设的综合素质扩展实验室和基地将打造成为安徽省仍至全国最著名的扩展训练基地。

2、学校拟筹建“创意、创新和创业中心”(简称“三创中心”),该中心是一个跨专业学科的校级综合平台,为师生提供专利发明、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活动提供指导、支撑和工作环境。

3、学校已建成的“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竞争力促进中心”(简称“创促中心”),为大学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通过“师徒制”模式,在工程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项目、设计和开发等工作,使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参与企业真实的项目和设计工作。

(四)构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体系

学校综合教育将改革传统高校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现有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毕业生成为职业人为目的。

综合教育将由若干个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的知识能力领域组成,要求每名本科生必须在每个知识能力领域中必修和选修若干学分该知识能力领域定向的课程,并达到一定的基本要求。现已确定并划分的五个综合素质与能力领域包括:(1)组织文化与职业素养;(2)交流与应用写作能力;(3)专业实践技能;(4)项目实践能力;(5)独立设计与开发能力(仅对优秀学生)。


五、与众不同的师资队伍

培养应用型人才,校院领导和师资队伍的结构是关键。传统高校的师资绝大多数是由学校走出(毕业)再进入学校(任教),学校将努力建设一支与传统院校不同、具有产业和国际视野的的师资队伍。

(一)学校拟向国际招聘一位具有产业背景并具有应用型高校管理经历的外籍教师担任副校长,负责学校的转型发展、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与国际接轨。

(二)学校已有三个学院的院长由中科大在职教授博导担任,其他学院也将陆续聘任名校名师担任院长,负责把握学科专业方向和建设、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建设、借用兄弟院校和社会资源办学。

(三)学校规划并正在实施执行院长和副院长至少有一位是来自于产业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负责调研和跟踪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分析相关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需求,负责落实和检查学生企业实习等工作。

(四)学校加大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引进与培养。学校加大引进具有5-8年以上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同时,现任教师暑期2个月赴企业体验式工作、2至3年安排赴企业挂职工作半年和参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等多种模式,培养教师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与实践能力。

(五)现已在尝试今后将扩大到20%的专业课由企业工程师兼职承担。学校将通过短期课程、晚上或周休日等多种方式解决在职企业工程师来校授课问题。


六、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重点建设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等优势学科。发挥科大讯飞国内龙头软件企业和掌握语音与智能核心技术优势,现已经初步建成科大讯飞软件工程技术中心(芜湖),为相关专业教师提供了研发平台、为部分高年级学生提供软件工程项目实践真实的企业环境,该中心将进一步扩大规模,使在校全职工程师达到200名左右,每年可接纳约700名计算机和软件及其相关专业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任务。

以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的学科向学校其他学科专业融合,以互联网+理念整合和凝练现有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随着计算机、软件工程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学校相关专业的发展将会充分借助科大讯飞在云计算、大数据研究和应用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优势。

学校现正在试点探索在现有专业框架下,结合上述产业趋势和科大讯飞优势凝练特色专业方向。例如,在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中,设置用户体验设计(UED)专业方向,经过近一年的UED试点班教学实践表明,该班同学毕业后可具有与国内一般重点高校的同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其就业起薪将会大幅度提高。

以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带动学校三个学科专业类的发展。智能机器人相关学科涉及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信息工程和机械工程三大学科专业类,通过机器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学校上述三个学科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培养和科研与应用开发能力。科大讯飞也在布局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科大讯飞研究院已经开展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该研究院已经确定支持与学院联合申请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项目,支持学校师资队伍培养。学校拟筹建智能机器人研究所,以促进学校上述三个学科专业类的学科专业建设。

在相关产业、行业和职业人才市场对本科毕业生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基础上,提炼并明确学校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实现专业或专业方向对应特定岗位所需人才的培养。根据学校“专业与职业教育结合和平衡“的教育原则,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传统高校教育过于突出专业相应学科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知识的实用性和能力的实践性;而职业教育又过于偏重了职业技能的训练和专门知识的培训。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学校,需要结合和平衡通识的专业教育和专门化的职业教育,如何处理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结合与平衡,将在今后办学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学校将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建立定期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对专业的增减和调整等进行充分论证。


七、鲜明的办学特色

根据学校定位、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通过实现学校近期发展与改革规划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学校在制订和实施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过程中,已经和逐步形成以下办学特色:

(一)宽基础、重实践。数学和物理基础是培养学生的逻辑和推理能力等的训练,也是工程建模和计算等的基础,学校强化和拓宽数理基础,同时,强化专业核心基础课教学,为学生今年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潜能打好扎实的基础。重实践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和优势,学校将制订完全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融入在整体的教学过程和环节之中,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二)采用“三明治”+三学期制培养模式。四年制本科采用2.5+1+0.5等培养模式,即前二年半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和实践小项目训练等,第6、7学期为期一年集中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第8学期安排专业提升的“顶点”综合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和毕业论文答辩等;暑期设置为期40天左右的夏季学期,主要用于实训课程、专业技能训练、企业认知、实用英语强化、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考研辅导、管理类等课程。

(三)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并面向企业需求。学校的所有专业的课程设置借鉴国外著名同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尤其是欧洲著名应用型工程大学,由国内外和校企专家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从而保证为学生提供合理科学和行业所需的知识结构。课程内容面向人才市场和企业需要。开设一些实践性和工程性的课程和工程案例分析等课程,增加行业标准和规范等业界急需教学内容,教授一些行业内先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提供一些行业内先进的常用工具;

(四)分类分流的个性化培养。学校提供学生一年后自主选择专业、部分课程和项目采用分类分班教学、对立志考研究生的学生采用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优秀学生荣誉培养计划等措施,实现因材施教的多种个性化培养方案。

(五)职业素养和个人品格的综合培养。除培养学生具体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外,学校还强化职业素养、个人品格和企业文化等综合素质培养。包括认真学习的态度,良好的实训实习的工作作风,积极和健康人格、良好的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和能力,具有一定的行业应用写作和项目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六)拥有一批具有实践和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学校改变传统高校师资全部直接来源于高校毕业生而缺乏实践和工程背景的弊端,学校教师多元化,学校专职课教师由一批教学开发型和教学应用研究型教师组成,同时,还有一批直接来源于国内外企业和高校的兼职教师。

(七)完善的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一些课程教学中设有实践小项目和大作业等,培养方案中有一年多的实训、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学校建有大学生实践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中心、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促进中心(含专业化、企业化的工作室等)和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中心等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同时,拥有一批有企业工作和工程背景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从而保证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八)着重产业视界、行业规范和企业伦理培养。通过产业和行业系列讲座、实训和企业实习和企业文化培养等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对相关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有市场意识、产品意识和工程意识,了解和掌握相关行业的规范和标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九)拥有完整的教学监控和质量管理及其评价体系。学校董事会设有独立的“学校质量与管理委员会”,以监控学校的整体办学定位和方向,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评价及其薪酬体系的制订。借鉴企业化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对教职工进行科学、有效和规范化的考核与评价;建立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机制。

(十)严格的学生学业考核和评价体系。学校突破传统的课程期中和期末考试制度,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核;改革传统的笔试考核方法,采用课堂表现、面试、团队项目工作和项目报告等多种形式(例如,现在试点实施N+1)进行课程学业成绩的考核。严格按照课程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严格按照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评判学生能否按期毕业。

(十一)实现理论和实践1:1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课、实践技能课、实践、实习和实训、课程大作业和项目课等实践教学环节,以实现实践类课时逐步达到总课时的50%,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十二)设置独立学习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今后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自主学习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为此,学校通过开设小组学习(Small Group Learning Experiences,SGL)、研讨班(Seminar,SMN)和独立学习(Independent Study,INS)等以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课程,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毕业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